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部署,响应“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2025年7月,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桷逐能锋”实践团先后走访四川省宜宾中车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宜宾光原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光原”)、宜宾锂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团深入储能、核电、锂电等新能源核心领域,探寻产业创新密码,共话人才培养路径,让青春在服务国家能源转型的实践中锚定成长坐标。
走访宜宾中车:解码储能领军者的“硬核实力”与创新基因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抵达宜宾中车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公司综合市场部部长沈平的带领下,成员们先走进企业展厅,企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从188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诞生,到2015年南北车合并组建中国中车,再到2023年储能业务跃居全球出货量第二、2024年登顶全球第一,中车以创新为笔,书写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奋进篇章。

展厅内,“创新成果墙”上的成果引人注目:1万余名研发人员投身技术攻关,累计获得超1万项专利授权,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拥有全球首创智轨系统与高压级联储能技术。“我们研发的6.4MWh集装箱储能系统,转换效率超94.5%,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峰、高耗能企业用电管理等重要场景。”听着这段介绍,现场成员驻足成果墙前,深刻地体会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大战略深意。
走进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更直观展现了中车的产业实力:机械臂精准抓取电芯,传送带匀速流转模组,智能检测设备实时监控参数。“日产能50MWh,相当于5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车间负责人的讲解让“全产业链布局”理念变得可触可感——风电变流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光伏逆变器年产能达5GW,这些数字背后是流水线每一个工位、每一组合格产品所承载的产业分量。
随后的校企座谈会上,中车生产技术部部长刘伟定明确指出,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急需“懂材料、通技术、善创新”的青年人才,尤其青睐电化学材料、轻量化材料方向毕业生;重庆大学校友、质量工程师邓小波结合自身经历强调,“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根本,材料成型、机械精度设计等课程在工作中随时能用到”。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洁也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校地合作的相关情况。
探秘中核建中:感悟“强核报国”使命与技术突围之路
7月22日,实践团走进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入核工业生产一线,亲身体悟“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使命担当。核工业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而青年人才正是这一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座谈会上,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秦飞回溯了企业60年奋斗史:1965年响应“三线建设”扎根西南,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基地,满足国内大部分核电需求,更向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输出“华龙一号”组件,将中国印记刻入“一带一路”能源版图。
“核燃料元件制造融合了粉末冶金、焊接热处理等多领域尖端技术,当前最缺‘材料+AI’复合型人才。”重庆大学校友、二分厂党总支书记杨焕明结合企业从困境突围到行业领跑的经历,点明技术瓶颈。科技与信息化部李莎则以自身从一线操作员成长为知识产权负责人的经历,勉励学子“扎根实践、知行合一”。
在企业展厅,从“华龙一号”的自主创新历程,成员们系统了解了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链70年发展史。讲解员介绍,中核建中掌握核燃料元件全流程制造技术,国际领先的工艺,实现“短流程、低污染”生产,但被称为“核反应堆血管”的锆合金燃料棒仍有部分依赖进口,这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紧迫性。
生产车间有序的操作,诠释着核工业“毫米级误差即生死线”的严苛标准。0.3-0.6mm超薄锆合金带材的微米级加工精度,让“责任担当”四个字变得具体而厚重。
走进宜宾光原锂电:触摸锂电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7月28日,实践团探访宜宾光原锂电材料有限公司,探寻锂电材料产业化轨迹。成员们见证了完整的研发链条:小试区50L、100L反应釜验证配方,中试区500L、2000L设备模拟量产,大试区实现规模化生产,聚焦三元材料(NCM)全系列、NC系列及无钴二元材料。

“间歇法适配常规生产,连续法实现高效连续化,半连续法专攻大颗粒产品均一性。”技术人员的讲解,让成员们体会到新能源材料研发的严谨——从配方微调至工艺迭代,每一步都回应着“自主掌控能源核心技术”的战略要求。
展厅内,光原锂电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2017年成立,依托天原集团国企背景稳步发展,作为“一体两翼”战略中新能源布局的关键力量,深度融入宜宾产业生态。100余件专利聚焦飞控技术、金属盐处理工艺等领域,彰显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担当。
校企座谈会上,双方围绕锂电产业与人才培养深入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宜宾光原以锂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覆盖“矿产→材料→电池→回收”全产业链,三元锂电产品在安全性及产业化速度上领先。
“锂电亟需新鲜血液,年轻人才要以创造力推动行业革新。”邢王燕副总监强调,公司愿与高校开展合作培养。
青春感悟:在能源浪潮中锚定成长坐标
从储能巨头到核工业基石,再到锂电材料先锋,重庆大学“桷逐能锋”实践团宜宾之行让成员们触摸到新能源产业的跳动脉搏。“中车从‘龙号机车’到‘全球储能冠军’的跨越,中核建中‘强核报国’的坚守,光原锂电全产业链的协同,都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生动注脚。”实践团负责人李泳霖感慨道。
实践团成员们在具体技术场景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更清晰地锚定了未来的研究与学习方向。在中车的储能系统考察中,同学们了解不同电化学储能体系的差异,认识到:需从基础理论层面深耕电化学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不同体系与应用场景的适配逻辑;在中核建中的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工艺参观中,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材料制备技术流程,这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材料科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构效关系,而材料表征技术与工艺参数优化能力是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在光原锂电的生产线实践中,通过观察电池正极材料工艺设计,成员们体会到:既要掌握工业材料理论基础,也要熟悉材料工程化过程中的工艺约束条件,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是在新能源材料的技术创新赛道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此次实践之旅,不仅让材料青年学子看到了国家能源转型的坚定步伐,更让“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愈发坚定。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专业学习与实践探索中持续前行,让青春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