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乡土童行”实践团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汉安中学成功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教育部亦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基于上述要求,如何将红色基因与川渝特有的红岩精神融入当地儿童教育,成为“乡土童行”实践团的核心课题。
本次“乡土童行”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始终以红岩精神为核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体系围绕精神传承与素养培育展开,涵盖多维度课程形式,包括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历史文化传承、音乐美术素养培育、手工设计等丰富课程形式,旨在将革命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儿童成长养分,为儿童教育注入活力,同时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实现红色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的双重使命。7月21日上午九点,支教活动在师生见面会中拉开序幕。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来自不同小学的小朋友们相互介绍,初步建立融洽关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实践团邀请了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小凤老师为小朋友们开展“学法用法向未来——我们身边的法律”思想政治与法治启蒙课程,王小凤老师巧妙结合校园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孩子们积极互动,明白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道理,理解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初步形成对法律的认同和敬畏。

为让红色基因在乡土孩童心中扎根,在历史课堂的内容选取上,实践团成员以“李硕勋与南昌起义”、“许建业的革命故事”、“小萝卜头的‘狱中课堂’”等经典红色故事为主题,不仅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而且带领孩子们制作“不灭的星火灯”、“红岩精神密码盒”、“我的‘大声疾呼报’”等手工作品。当成员展示李硕勋烈士家书时,教室静得能听见铅笔滑过纸页的沙沙声;在制作“不灭的星火灯”环节,二年级的陈同学反复调整彩色卡纸的位置,最后在底座郑重写下:“火光再小,也能照亮脚下的路”;当成员讲述许建业用生命守护党的机密时,孩子们将“忠诚”二字刻进自制的红岩密码盒;当粗粝的草纸课本分发到手中,还原小萝卜头狱中学习场景时,许多孩子抚摸纸面良久,才提笔抄写《春望》,并在页脚写下:“小萝卜头,今天我们教室的窗外有真正的春天”。

同时,在美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实践团成员设置了一系列艺术课程。实践团成员岑瑞在音乐乐理课上,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们深入学习基础乐理知识。她耐心讲解音符、节奏与和弦的基本原理,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随后,岑瑞组织学生排练合唱曲目,从发声练习到合唱技巧逐一细致指导。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声音微弱,逐渐变得敢于放开嗓音,配合也愈发默契,最终在告别会上,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纯真的歌声,呈现了一场动人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在盆栽种植课上,实践团成员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绿植和花盆,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亲手栽种。她们不仅讲解了土壤选择、浇水技巧等基础知识,还分享了植物生长的奥秘和环保理念。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小心翼翼地培土、浇水,脸上洋溢着成就感。每一盆栽种好的绿植,都象征着希望与成长的美好寓意,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未来的无限可能。

8月2日下午,温情与不舍弥漫在告别会的现场。孩子们骄傲地展示着亲手制作的星火灯、密码盒、草纸课本和连环画等作品,齐声合唱《同一首歌》。当孩子们将写满感激与祝福的小纸条悄悄塞进实践团成员手中,甚至紧紧拥抱时,许多成员眼中噙满泪花,两周的陪伴化作此刻最动人的画面。
车轮碾过蜿蜒山路,实践团成员望着窗外浩渺的长江沉默。那些草纸上的字迹、密码盒里的誓言、花盆中萌发的新绿,不仅是留给孩子的礼物,更是在年轻心灵里埋下的火种。群山深处,星火已燃,静待长风。

本次支教活动以沉浸式红色教育为核心,将红岩精神融入法治启蒙、美育实践等课程,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历史认同感、法治意识与创造热情。实践团成员在服务奉献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展望未来,“乡土童行”实践团将接续奋斗,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地合作,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