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上午10时,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强国”口述历史项目第六期访谈在B区材料楼进行,本次访谈有幸邀请到1963届冶金系校友吕广荣老师,参与访谈的还有学院党委副书记邱贵宝,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洁,2022级本科生辅导员付彦博老师和学生代表们。
在访谈中吕老师向项目小组介绍了他的求学、科研、投身三线建设等方面的事迹。参与访谈的老师与同学都被吕老师的故事所感染、鼓舞。
1957年,吕老师考入重庆大学,在祖国最需要钢铁的时间,吕老师在大学志愿报考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冶金专业,一心想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这个选择,吕老师的生活都与钢铁连接在了一起。1962年,高校教师紧缺,吕老师自学《高分子有机合成》,为学生们教授基础课程,专业不对口的压力让吕老师挑灯夜读,为了上课的质量与进度,吕老师一边学一边讲,顺利地为学生们上完了这门课程,他说:“刻苦学习,全情投入,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好。”

“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钢铁不回家”,这是“三线建设”精神的真实写照。1963年,吕老师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钢铁公司工作。1965年吕老师响应中央号召,投身三线建设,同重钢的30余名同事主动选择前往攀枝花,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初来攀枝花,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在如此荒凉的土地上,所有支援建设的工人、科研工作者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想建好攀枝花”,这一去,就是20年。20年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三线建设”,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攀枝花建设的土地上,而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也正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这十六个字也是他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的。
在访谈最后,吕老师寄语青年学生要深刻领悟重庆大学校训精神“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始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科研,始终要保持敢闯能创的精神面对难题,始终要把国家的需求装在心里。
吕老师寄语母校、学院说:要引进新科技、新技术,跟上时代潮流,优化专业设计,紧跟国家号召,努力把学院的教学与学术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增强“国家队”意识,勇担“国家队”使命,发挥“国家队”作用,加快高质量建设“百年新重大”,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在合影期间,吕老师仍不停地赞扬母校的新发展、新建设,表示要常回“家”看看,学校与学院也在致力于打造“母校—校友发展共同体”,共绘个人和母校事业发展“同心圆”。在欢声笑语中“材料强国”口述历史项目第六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