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有种青春叫国家机密——金材研究生五支部开展816故事会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5   作者:雍美琪 王青孟  


为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致敬“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者们,材料学院金材研究生五支部于2023922日开展了“故事里的816核工程”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816核工程的同志们带回的现场照片,大家一起了解了那些封藏在山洞里的三线创举;通过他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大家一起领会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记忆,致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董孝杨和牟泫同学首先向支部同志们介绍了816核工程的建设背景,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当年那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参观当日,在涪陵区白涛镇乌江之畔,“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游人如织。白涛,从过去在地图上被抹去名字,到如今成为知名旅游地,“816”工程凝聚了太多人的青春和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加强战备,国家决定将军事工业由东向西进行转移,建立战略大后方。经周总理批准,数万爱国青年从天南地北汇聚重庆,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关部门考察勘测了90多个地方,最终决定选址在涪陵白涛。其后历时18年挖空了金子山,挖出了这个已知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

让李嘉政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816核工程的洞体。他介绍说,816核工程最难的部分,是在山中打洞,按初始规划,打洞时间预计30个月,但这个洞最终挖了6年!816工程遗址轴向叠加全长20余千米,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主洞室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洞内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建筑布局宛如迷宫,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挖出来的总石方有151万立方米,填平了白涛河。有人算过,如果把挖出来的石头垒成长宽高均为一米的石墙,长度可达1500公里。

郑挚源同学分享的是位于816工程七楼的仪表室,仪表以自动电位差计为主,生产厂家为上海光华仪表厂,原有2001块仪表,目前还完整保存1034块。仪表当年采购的价格大约是一千到两千元;底下是纯手工的石墨地板;室内的墙壁涂漆是用于防辐射的特殊材料,现在价格约为一平方30万。

王靖宇同学介绍的堆工排风中心是整个工程的通风设施,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顶部接高度为地表以上151.79米、直径为4米的排风塔。由于816工程因其他原因最终被叫停,使得工程的洞体并未完全完工,而103洞体完全保留了当时建造的痕迹,三十余米高的洞体,裸露的钢筋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暗,这种压迫感就仿佛置身于名为“816工程”的巨人体内。值得一提的是,堆工排风中心在通风换气的同时,将核发电厂房所产生的水蒸汽经排风烟囱排出后与重庆多雾的天气相结合形成了完美的伪装,再加上山峦作为屏障,这让816工程笼罩在迷雾之中不被敌机发现。

万治成同学介绍的是核反应堆。816核工程原本是要投入进原子弹的制造与试验的,洞内最大的洞室是反应堆大厅主厂房,考虑到核反应堆的剧烈程度与极端的危险性,这个场所设置得宽敞且封闭。核反应堆“锅底”在洞内第8层,大厅顶部有特制的气孔。洞内的支撑架与试验可能需要用到的空间堆芯仍然放在原地。这些仪器和设备都静静地沉默,但是谁也不能忽视,背后可能蕴含的极具毁灭性的气息。

816工程为和平而建,又为和平而止,是这些建设者们点亮了这个洞、这座山。我们惊叹于山洞的壮丽,但更要探究那藏在石头里、缝隙中的故事。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这种红色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献身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7名同学分享完他们的参观感悟之后,党员同志们都被先辈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精神所激励,大家一致认为816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纷纷表示如果有机会想静下来,放慢脚步,去亲身感受三线建设时期的文化,同时,作为材料专业研究生,也将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心怀鸿鹄之志,身担天下之责。



浏览次数: